文/出谷司馬

前次的單元提到了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火把節,其實在台灣的清境農場,每年都會舉辦有著濃濃西南少數民族風的清境火把節。

清境農場位於台灣南投縣的仁愛鄉,散居著許多不同族群的人們。他們有的是泰雅,有的是布農,有的是賽德克,還有一部分則是來自滇緬邊境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。根據官方調查,這群少數民族又分別隸屬於傣、拉祐、傈僳、哈尼、佤、瑤、苗與布朗,他們的父輩是在一九四九年撤退到滇緬邊境的國軍游擊隊,一度成了異域裡的孤軍,一九六一年才撤退來台,在清境農場落腳。隨著第一代人的凋零,這些來到台灣的二、三代後人總會在每年十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共同舉辦火把節,從二○○七年至今,也已經舉辦了十四年。

清境火把節活動從社區的「長街宴」開始,這是一個清境社區居民的活動。長街宴源自哈尼族的習俗,家家戶戶準備了豐盛的少數民族菜餚,擺滿了社區裡的長桌,讓全社區的居民一同享用,由於這個長街宴只限社區內的居民參加,可以說是清境火把節的內部暖場活動。火把節的那個周末分兩個部分,包括「原鄉之夜」和「雲南之夜」。

所謂原鄉之夜,是以仁愛鄉的台灣原住民為主題的活動;而雲南之夜則是以西南少數民族為主角的主題之夜。在這個兩個夜晚,都會看到許多穿著西南少數民族服飾的人在火把節會場裡穿梭,舞台上則有台灣原住民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舞蹈演出,讓人好像來到了中國西南,又感覺自己身在台灣。

火把節的高潮是舉火把的點火儀式。由社區居民、來賓與現場民眾所排成的長龍,高舉著火把魚貫進入會場,在篝火堆旁漸漸地圍成了數層的圓圈,等到一聲令下,大家就把火把放進會場搭好的篝火台,頓時熊熊烈火燃起,氣氛也被點燃起來。在現場清境媽媽們的帶領之下,會場裡的人隨著音樂、圍著篝火跳起舞來,不論是西南少數民族、台灣原住民,或是來湊熱鬧的漢人,在此時好似都成為清境火把節的一分子而不分族群了。

長期在清境進行田野調查的高瑜教授說,清境火把節成為當地滇緬少數民族後裔思索我族的契機;在清境火把節的舉辦中,他們也從自己母親的歷史記憶裡找回了族群的過去。原本只是一個社區的活動,反倒成了凝聚社區力量與思索族群尋根的活動。

以往,少數民族總以說自己的族群語言、穿自己的族群服飾為恥,他們在與漢人互動的時候,為了避免自己少數民族的身分被識破而穿漢服、說漢語,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男性的服飾很難流傳下來,因為男性在當時是主要與漢人進行交易的代表。也因此,不與漢人互動的少數民族女性,她們色彩斑斕豔麗的服飾就被保留在寨子裡的日常生活中。

然而,在清境的火把節裡,穿著西南民族服飾的清境住民,他們愉快地隨著音樂起舞,臉上充滿了歡愉,也充滿了自信。

從雲南到台灣,一個跨越了千百公里遠的距離,西南民族的火把節在清境被復刻,少數民族後裔的驕傲也在此被點燃。

(人間福報 2020.11.26)